夏建三律师夏建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商法博士
电话:
13911859107传真:
再回首 三十三年弹指一挥间
亲爱的同学们再过三十三年我们来相会,举杯赞长寿,饮酒论古今。
据史料记载,临沂称琅琊郡、沂州府等同时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名人,如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号称为“书圣”也有出土了《孙子兵法》的竹简墓。临沂是一座古城,也是历史名城。战争年代沂蒙儿女踊跃支前出动民兵40多万人,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孟良崮战役,如今这块风水宝地已经成全国小商品集散地,全国物流第一城,GDP1800多亿。临沂人民生活再改善,人民的文化素质也在提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7月14日中午12时天沥沥下着小雨,我阔别了我深爱的母校——临沂县第十五中学回到社会,回到农村。当离别学校时,一步一回头泪水还有雨水在脸上交融流淌;是激动还是泪别,一时心里难以言语表达。从离校的那一刻起,算起来已经有三十三年六个月零十天了,按天折算也有12235天。再回首,峥嵘岁月,三十三年弹指一挥间。三十三年的风雨,三十三年的坎坷路,三十三年的坚忍不拔和成功历历在目。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四日的晚上,我们的部分老师和同学在故乡的鲁东南小城——临沂市的一家中等饭店再次相聚了,此时有说不完的话,敬不完的酒,唱不完的情怀和感激,诉说着当年的往事,回忆着学校的一草一木、菜园和路两旁的垂柳,以及垂柳下的大钟,井台边清澈的流水和花园,仿佛又回到当年,回到了当年的学生时代。那种感受,那种情怀,那种当年的调皮劲浮现眼前,感情难舍难离,难离难分。
我是2011年1月23日晚上回到临沂市,这天上午和导师刚参加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一项活动,下午在家打点行装准备,去机场飞临沂时接到了同学——临沂六中校长陈希敏的信息,晚上和王兆军老师聚聚。王兆军老师是我国著名作家,近几天我还到过王老师家说去回临沂的事,没想到这么及时,这么巧合,真实人算不如天算。
同学在临沂市内工作的除了李洪开、陈素云、庞庆臣、刘良欣有事和出差外,凡通知到的同学基本到齐。如张凤体、陈希敏、孙成晓、夏闽、王文宝、郑福建、张秀芳、张习堂、潘廷玺等。这次酒会的组织者是张凤体和陈希敏同学。酒会虽然并不复杂,但是也体现了组织者的精心策划和诚心、热心及友谊。酒会开始是由陈希敏同学安排大家合影留念,张广卿老师首先代表老师们作了酒会致词,王兆军老师也发表了热情洋溢讲话,并赞扬了张老师就是同学们的“主心骨”大事小事烦心事张老师有找必到,有求必应,王老师还将自己的大作《朱陈》一书赠送给同学们。是关于村史或村志的书,称为“史记”也不为过分,她的出现是中国农村富裕的象征,是文史、历史的再发展,王老师在这方面再次开创了文化历史之先河,开发了村史以记事文字为题材的这片处女地。
酒会依然进行,老师绕有风趣,同学们仍像当年一样顽皮,但多了几份稳重,更多了一些修养,不时的大家都把目光和嘴巴投放到号称:“小个子”智慧星—王文宝的身上,大家七嘴八舌,回忆起了王文宝顽皮的话题:曾经有一次老师在上语文课时他和另一同学在台下窃窃私语,在老师“制止”后他仍一再犯上,老师吟了一首“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可他硬是没听见,这时老师生气的说:王文宝!你再窃窃私语一锨把你端出去!这时同学们哈哈大笑。他个子虽小,但皱纹里的故事确很多。他说我长的给磨齐这么高(指在磨的中间有三厘米高的木头,以其为轴)欢迎同学们赏光我来敬一杯酒,别人还没喝他的酒杯已竖了腚。王文宝现供职于河东区文化局任副局长,虽然官职不大,但在农村来说,也算是个不小的“人物”了。但他的笑脸、他的幽默仍有当年的影子。其他几位同学也有供职于领导岗位,但是从事教育的还是占了多数。如张风体转业后在某机关已是“县太爷”职务了,还有号称中国公务员第一局的教育局局长郑福建。夏闽已是临沂大学的系主任教授了。
同学张秀芳谈到当年在学校宣传队当队员时兴致勃勃:经常被公社调去到各村巡回演出那时的节目比较单一,诸如“天津快板”、“山东快书”、“对口词”、“革命歌曲”、“样板戏”之类的内容,每到一村“革命群众”无比高兴。我插了一句,那时的感觉是不是就像今天的“中央心连心艺术团”来演出一样,有的同学说差不多吧,引的同学一片笑声。
当谈到人品和做人要耿直时,张老师谈起了沈太之老师鲜为人知的两个故事。
沈太之老师老家是临沭县蛟龙镇,当年教我们语文是在王兆军老师之后,他教我们时间不长,按他渊博的知识他应该在大城市重点中学或者是在大学里工作,到这个这个偏僻小镇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埋没人才,后来沈老师为了离家近点方便照应家庭,就调到了老家的县城任教,当时还当了班主任。有一次学校开始收学费,学生家里穷有的交不上,恰在这时,沈老师家里建房子少一根大梁(支撑屋脊之用)就在附近的市场买了一颗,学校分管后勤的主任在一次全校教职会上,点名批评了他,具体到某个班级多少名学生等等,其实沈老师将收的学费已经交到后勤了。沈老师的耿直哪能咽下这口气,就去找这位主任问个清楚,你是否说的是我?这位主任毫不犹豫地说:“有那意思”。原来那位主任以为沈老师买的大梁是挪用了学费。沈老师一气之下申请调到了老家的小学,一直干到退休,同学们都觉得沈老师一肚子的知识教了个小学太可惜了,但更为那位可恶的主任而愤怒,沈老师的性格就像大梁一样,能折不弯,当今社会缺少的不正是沈老师的这种能折不弯的精神吗?
第二件有趣的事也引起了同学们阵阵笑声。有一年夏天,沈老师在回学校的路上,路过县城的土杂市场,那时还是计划经济,营业员都是铁饭碗,他下车看到商店墙上挂着小扇子挺好看,就问女营业员那个小扇子多少钱一把,说了两遍营业员不搭理,其实营业员是以冒取人,看他是个土老冒买的起吗?我才懒得搭理你,第三遍又问时营业员说:“柜台上的大一毛捌一把你买这个吧”沈老师气不过又问小的多少钱一把,女营业员才慢不经心的说三毛五一把!沈老师说我看看,在看过之后说我要两把,女营业员说你买得起吗?因为营业员素质问题,沈老师在与之发生言语上的争论时,引来了经理,他说:“你们营业员是什么服务态度,你得开除她”!经理了解情况后,批评了那位营业员。这时沈老师将两把扇子用力捆在了“大金鹿”(大轮)自行车行李架上,以胜利者的气势和神态骑着车飞叶似地向学校方向奔去。
酒会在一片笑声中不知不觉到了深夜,在张老师的提议下酒会结束。三十三年的情感,三十三年愿望终于实现了,张老师说再过两个三十三年我们还相聚。
是啊!人生能有几个三十三年呢?到那时若能再相聚就更富有时代价值和意义了。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北京三帆律师事务所 | 京ICP备18049200号-1 | 网站建设: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