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三律师夏建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商法博士
电话:
13911859107传真:
那些年那些事
夏建三/文
编者按:当我们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被夏律师的经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他所遭遇的不公和他那种泰山压不倒打不垮的精神毅力所折服,在艰难岁月里终于一步步走了出来。他在部队不仅是一名好战士,而且在社会还是一名好学者、法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更是一名著名律师,他多才博学,助教献爱心,办案之余经常写些散文、诗歌发表,也经常写些法学论文,曾出版过多本法律专著,并受邀到学校、企业、机关等讲课,拥有多种社会兼职,特将此文推给大家,以飨读者。
多情岁月人未老,不负春光恰好。
当翻开那本泛黄褪色的,残缺不全的日记,依稀可见的是岁月、是年华,她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和心酸模糊的记忆,当阅读到三十七年前的日记内容时,一场场、一幕幕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迅速回放,顿时历历在目。然而使我不能忘怀的还是我的首长王健政委,在我人生的转折点时,给予我最人为的关怀。
往事如烟
那是八十年代初期,我在某陆军教导大队参加了军事院校的招生考试,当我正在野外带领战友们进行战术训练的时候,肖副师长让通信员通知我立刻到大队部报道,接受陆军学院政治部主任的接见。当我听到“你已被南昌陆军学院录取了”的通知时顿时惊然,有一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兴奋,学校领导然后又交代了一些入学前的注意事项后我就离开了。我们教导大队同期包括我在内的共考取了三人,其他两位战友一位是福建人,另一位是江西萍乡人,他们相对我而言离家较近,而我家乡是山东的临沂,当时的交通没有现在发达而且较远就没有回家,我留在部队自由休息,领导也让我停止了军事训练,江西战友邀请我去他家玩,我婉言谢绝了,我告诉他,反正没有几天就开学了,等到学校放寒假了有一个月的假期呢?然而在漫长的等待中迎来了开学季,其他学员陆续到学校报到了,而我却石沉大海没有了消息,过了长达十一个半月后,我的档案才从军事学院转回原部队,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了什么是不正之风,什么是刺心的痛,真可谓是:“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我退伍二十年后的一天,南昌陆军学校同班级同学聚会也邀请了我,此时我刚好在江西南昌出差,同学们对我都十分的热情,还有当年的老师转业后也都是省里的司局级领导了,席间也透露了些当年的那些事,但对我来说已是物是人非了,我虽然没有如愿以偿的进军事院校学习,但同学们依然把我当做“在编同学”对待已经足够了,这也是我很欣慰的一件事情。
在我生命的长河里我感念生活,感谢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逆境也会变成胜境。因为每一个人的世界都需要用信念去开启,用心血去铸造,用岁月去打磨,用成功去证明。如是回首,蓦然发现,无情的岁月,竟也是一首隽永回味的诗篇,永远的回味无穷。
日记诞生
在政治处报道组的日子里,我曾记得做过许多有趣的事,当时首长分管政治处,对我经常进行言传身教,而且对我的文章也经常给予指导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鼓励,并亲自帮我修改文章。我曾记得在80年代的初期,我所在的部队接受了《艾格尼斯--史沫特莱》摄制组的拍摄任务,故事内容大概是:南昌起义失败后,由于受饥饿、伤病、国民党部队的追击,部分指战员产生消极情绪和脱离部队的故事。我既当群众演员,又当“战地记者”,休息时间采用特写文体撰写了《拍片随行日记》的“豆腐块”,刊登在原福州军区《前线报》上了。
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文章开头这样写到:
4月23日 晴
一场夜雨终于驱散了压在武夷山上空的乌云,武夷山顿时显得生机勃勃,分外妖娆,山中的红杜鹃如火如荼竞相开放,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我们参配部队都换上了“红军服装”,在八一电影制片厂《艾格尼斯-史沫特莱》摄制组导演部的指挥下,来到了第一个拍摄点----“分水关”…。
在拍摄《朱德与史沫特莱》这部故事片的戏中,我也穿起了“红军”的服装,在小溪旁时不时的留影,有时乘着小竹筏在山涧的河水中进行戏水,漂流,玩的不亦乐乎。
在部队生活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至今“演戏”情景仍记忆犹新,那也是我年青时期渡过最快乐的一段美好时光。
不负韶华
那年八月从教导队回到连队后,完成了法定的兵役义务,我决定退伍还乡,趁着年轻拼一拼,不能再继续虚度青春年华,当时的王副政委给我谈心并挽留我,带我去另一个团继续担任报道工作,我婉言谢绝了首长的好意,依然选择了回乡,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三十多年了,却依然历历在目,浮想联翩,回想当年在团部的老榕树下和林荫小道上都留下了政委与我交心的身影,教我如何与社会衔接,怎样尽快进入生活角色,退伍不能停笔要继续在浩瀚文海里耕耘,继续上学等等,想起当时首长的关怀,心里热乎乎的,使我久久不能平静。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在那艰苦岁月中,我终于如愿以偿完成了从大学到博士的跨越,再到完成了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的知识结构。
我虽然在2000年中期到北京学习工作,十几年后也成立了北京三帆律师事务所,每当回想起当时的这种情景,却久久不能释怀,但也使我流连忘返,有了这般记忆,才有了之后的努力刻苦和攀登,使我走向了阳光的彼岸,成为一名法律人---中国律师。此时,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欧阳修的名句“不枉东风吹客泪---惟有归来是”。
再度重逢
2000年初,有一个名誉侵权案件,我去南京军区军事法院调取有关案件材料,当向军事法院的庭长问起首长时,告诉我王将军刚调到集团军任职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战友一起去江苏某集团军看望首长,当到高速路口时,首长的秘书和司机已经在高速路口等着我们了,晚上首长专门设宴款待了我们,情意浓浓,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生龙活虎的上饶东山岭的军营,为了不打扰首长下部队视察海训,第二天凌晨我们准备早餐后返回,可首长还是挤时间陪我们用完早餐后又返回了海训现场。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我是如此怀念和战友一起的日子。
分别己至,感谢首长感谢战友,微笑阳光下,明媚在我心,这一点点一滴滴都体现了战友情和我军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将军为人忠厚和将军风范,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相聚北京
后来将军从江苏某集团军又转战厦门某集团军,几年后又调济南军区,之后又调往北京军区,官至大区副、中将、中央候补委员,可谓是转战南北,戎马一生。2016年将军退休后,中央安排在中国老区促进会任会长一职,在促进会将军先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和中国的贫困地区,使部分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的贫困户脱了贫,早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用首长的一句话说,扶贫永远在路上,将一如既往前行,我被将军的这种忘我义务的工作所感染。岁月是一把无情而又锋利的刀,带走了曾经岁月的容颜,留下无尽的沧桑和一地的繁华。站在长城相聚北京,回首往事,依稀可辨,仿佛如昨日。(作者于2020.3.21日完稿于北京嘉美公寓)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北京三帆律师事务所 | 京ICP备18049200号-1 | 网站建设: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